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明北伐能成功,徐达是第一功臣-《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2/3)页

    “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由南向北征伐,实现南北统一。”

    “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更是位列开国六王之首,这样的人物,一生简直是传奇。”

    …………

    南宋咸淳三年,忽必烈下令蒙将阿术率十七万大军攻打襄阳,正式拉开了灭亡南宋的序幕。

    百年后的一三六七年,朱元璋令诸将率二十五万大军将蒙古铁骑逐回大漠。

    元朝自入主中原以来,皇位传至少年天子妥懽帖睦尔,也就是元顺帝。

    他扳倒权相,恢复科举,蠲免赋税,意图励精图治,惜乎难挽狂澜,再加上天灾,致使元末群雄四起。

    朱元璋便是元末群雄中的一个,而且还是笑到最后的那个,在文臣武将的匡扶下,他灭陈友谅、平张士诚,最后一统江南。

    若论他麾下武将的功劳,排第一的当数徐达。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对手只剩一个——元廷。

    元至正二十七年,自封吴王的朱元璋在应天发布《谕中原檄》以告天下,誓师扫荡胡尘,一统华夏。

    而此时的元顺帝状态却截然不同,雄心壮志早被繁琐的政务和无解的乱局消磨殆尽,已不复少年时的锐意进取,沉迷于天魔舞和木匠活之中不能自拔。

    该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准备北伐。

    关于北伐的方案,副将军常遇春建议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

    常遇春的想法可以理解,毕竟他是大明的猛将,可以说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他自然想要直接一点,直捣黄龙。

    但常遇春所想的这个方案被朱元璋否定了。

    副将毕竟是副将,想的东西不够全面。

    要知道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无敌手,而且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明军必然进退失据。

    若真要这么做了,到时候的损失肯定会很惨重,甚至会将大军置身于一个危险的环境,这是非常不好的。

    与常遇春的骁勇相较,徐达作为三军主帅,自然想的东西会更长远一些。

    徐达的想法有他独到之处:。

    首先,徐达资历最老能服众,而且善于调度大兵团作战,善待俘虏,瓦解敌军,秋毫无犯,百姓钦服。

    《明太祖实录》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徐达和常遇春打败了陈友谅的一支部队,俘虏了三千多人,常遇春主张杀掉,徐达坚决反对。

    徐达手掌刀兵,心怀慈悲,有仁义之师的风范。

    即便从现实利益的层面来考量,不虐杀俘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瓦解敌军的军心。

    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窥徐达之稳。

    据《明史纪事本末》载,朱元璋君臣敲定的方案也很稳:先取山东,再旋师河南,然后占据陕西潼关。

    随便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这个战略会让北平成为一座孤城。

    这个作战方案最适合徐达来执行了。

    徐达平时话少而思虑精深,用兵之道一如他的性格,平和中见韬略。

    就像两个人下棋,你看他的布局很普通,但不知为什么,下着下着,你就劣势了。

    北伐在华夏历史上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

    东晋时的大将祖逖携精兵突入中原也就是类似的北伐。

    不过,让今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虽然华夏历史上北伐的事例不胜枚举,但其中成功者,却少之又少。

    如果抛去近代的话,那么北伐取得决定性成功的,仅有元末明初的徐达北伐之役。

    这时便有人产生疑问了,为何徐达北伐能打破这种“北强南弱”的规律,并进而实现统一山河的丰功伟绩呢?

    显然,这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加以认真分析的。

    蒙元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曾是“北强南弱”的最好例证。

    要想了解明军的成功,需要先对这种所谓的“历史规律”有一必要的了解。

    漫长的华夏军事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会有“北方统一南方”这种规律的存在,与北方的军事实力与政权的组织能力是分不开。

    而相比之下,盘踞于南方的政治集团虽有所谓的天险屏障,可在一次次自北向南的南伐之战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天险不过是纸老虎罢了,南陈的覆亡与南宋的瓦解便是最好的例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