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时运不济,生不逢时-《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2/3)页

    “西凉”之地完全是战争包袱,曹魏官员大多不自觉的忽视甚至歧视这些地方。

    曹操平定张鲁后,最有开拓眼光的张既按时需将汉中数万户居民迁徙充实长安及三辅地区,重点建设都在靠近中原地区的东部,对于西部一直比较忽略。

    当地胡人不说,混杂的汉民也没有受到重视,董卓、韩遂、马腾这些出身本地的军阀,他们对于中原地区抱着复杂的心态:既想归化又怕歧视被利用——西部军阀从来都是被当战斗力却不当人的。

    甚至说夏侯渊、郭淮等魏军对待胡戎的高压手段,间接导致日后氐羌之乱越来越严重,成了西晋的一大心病,也成了五胡乱华的一大炸药桶。

    天水本地人姜维生于建安七年,归蜀之前的二十七年目睹经历了关西变化,天下纷争和三国并立。

    年幼时他的父亲姜冏以郡公曹的文官身份在羌戎反叛中护卫郡将身死。

    后来姜维做上计掾转而做从事,因父亲因公殉职所以“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文职转军事在天水郡做斗食奉的小吏。

    这时候诸葛亮来了,几十年不曾接触大汉威仪的边地被照亮了。

    很多人都说姜维这个魏烈士之子喜好功名,甚至偷养死士,似乎就在期待着大事降临。

    诸葛亮绝对是魅力非凡思维超前的人物,他的为人他的隆中策略他的处地都要求着他要不同对待可能成为朋友的人,想想他刚刚怎样平定的蜀南,看到来自凉州的降将,丞相一定会慷慨激昂一番演说,人丛中的姜维瞬间也被激发梦想,蜀汉完全不是魏的做法,有机会实现人生真谛为何不展现自我呢。

    晋时太原人孙盛写杂记说,姜维跟随诸葛亮与母失散,后来收到母书。

    “令求当归”。

    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有说法说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意思是姜维不至于对母亲不孝。

    但这样的推论都是想当然尔,因为“粗知学术”就推出“不出此言”?

    这句话很能解释姜维留在蜀汉的原因,“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在蜀受到比较高的待遇,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不会回去了。

    后来陈寿给姜维作传,他的早期生涯和归蜀汉都带有很多疑点,正说明姜维对此事讳默难言。

    姜维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回信其母,更像是对蜀汉方面表达个人志向。

    陈寿在最后评价姜维时说他粗有文武,与诸葛亮对这位接班人的高度评价截然不同。

    如果真要评价的话,恐怕要在陈寿与丞相之间打个对折,姜维没有那么不堪但也并非高才。

    文才方面姜维父亲早死也无高师,据说好郑学,但也可以理解成姜维是什么版本古籍都看的学生。

    凡说到这条都被当成姜维读儒家经典所以心存汉室的佐证,但是汉末曹魏的儒生们根本不会以郑学为自身政治走向的判断,今古文的合并早已是儒士们的利益之争完全正视残酷现实的结果罢了。

    退次说郑学水平,魏方面提到的以前有崔琰、郗虑,后来有王基,这几人的水平有目共睹,王基更是与太学祭酒王肃有过大辩论,姜维的水平估计围观都够呛,云别传里说后来赵云追谥顺平侯是姜维等大臣的意思,但里面引用的谥法以咬文嚼字的经文学派来讲是有很大问题的。

    武略方面姜维虽然年轻时参军事,但诸葛丞相也看出来他并无多少经验,归降后就希望在军事领域多多培养为日后做准备。

    直到诸葛亮去世姜维始终只是监军、护军而已,数次北伐从未出带过兵。

    蒋琬主政后,姜维依然以司马身份跟随,开始“数率偏军西入”,但仅此而已,没有任何关于时间地点战果的记录。

    这个时候姜维都已经四十岁了,大几岁的邓艾刚刚在会计任上被司马懿挖掘出来去淮南屯田去了,不到二十岁的钟会正要做尚书侍郎。

    二四四年曹爽发飙攻打汉中,被汉中守将王平阻挡在骆谷口外的险峻山势中,费祎从成都驰援共同击退曹爽,是为兴势之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