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徐达为何能得以善终-《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3/3)页

    随后,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兵二十五万,开始北伐。

    大军出发后,朱元璋发布由宋濂代拟的《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而且告诉百姓:“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

    徐达一向严于约束部众,纪律严明,所下城池,百姓生活不受打扰,是朱元璋心中北伐主将的不二人选。

    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僇,达所至不扰......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徐达虽为虎将,却有一颗仁心,率兵攻下很多城池,城内皆秩序如常,百姓生活安定,能很好地代表朱元璋和这支队伍的形象,获得百姓的认可和支持,“闾井宴然,民不苦兵”。

    沂州守将王宣父子投降后,朱元璋派人秘密提醒徐达,王宣父子阴持两端,并非真心投降。不久,王宣父子果然降而复叛,可见,朱元璋的情报收集能力十分强悍。

    不过,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推进,应天离前线越来越远,朱元璋虽仍然不断地把自己的判断派人告诉徐达,但也赋予了徐达更多的临机决断权力。

    兵难遥度,随机应变,尤在将军”。

    洪武元年五月,朱元璋来到汴梁,安排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徐达建议乘胜直捣大都,朱元璋表示同意,并加以补充:“北土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

    宜选偏禆,提精兵为先锋,将军督水陆之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以给馈饷,由邺趋赵,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方平原广阔,利于蒙古骑兵作战,不可没有防备。应派将领率精锐为先锋,大将军统兵继后,水陆并进,用山东的粮食供给军需,从临漳直趋邯郸,自临清转而向北,直取元都。

    八月,徐达率军攻入大都后,下令关闭皇宫大门,封存府库、图书、宝物,让指挥张焕率千名士兵把守,而张焕是朱元璋的御前侍卫。

    徐达功高不自夸,不贪图女色和钱财,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也是深受朱元璋信任的原因之一,“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

    徐达谨慎持重,恪守本分,从不逾越君臣之礼。虽然在军中说一不二,但到了朱元璋面前,徐达恭敬谨慎,好像不会说话一般。

    朱元璋称许他为布衣兄弟,而徐达则愈发恭敬。

    朱元璋曾从容地对徐达说,把旧邸赐给徐达,旧邸是朱元璋当吴王时居住的宫殿,可是徐达坚决推辞,“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

    有一次,朱元璋把徐达灌醉,让人把他抬到旧邸,徐达醒后,“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而且,徐达善于安抚部下,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愿效死力,所以攻无不克,“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洪武元年十二月,徐达、常遇春首次与元军骁将王保保交战,便大获全胜,王保保仅率十八名骑兵慌忙逃走。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突然暴病而逝。

    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分兵两路,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邓愈等将领进攻王保保,李文忠为左副将军,追击元顺帝。

    四月,徐达在沈儿峪再次大败王保保,王保保身边只剩下几个人,携妻带子向北逃。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出兵十五万,兵分三路,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蓝玉等将领,统领中路军北征。

    王保保不断地败逃、撤退,不断拉长中路军的补给线,并消耗着明军将士的体力,蓝玉为先锋,一路追击,在杭爱岭北进入元军的埋伏圈,徐达急令收兵,固守营寨。

    此次北征失利,朱元璋总结经验教训,积蓄实力,很长时间没派兵北征,这是徐达最后一次大规模统兵北征。

    此后,朱元璋派徐达长期驻守北方,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后,想必从岳父那儿获益良多。

    朱元璋登基后,一些功臣勋将不骄纵妄为,逾越法纪,而徐达严于律己,谨慎低调,从不居功自傲。

    徐达安分守己,洁身自好。

    胡惟庸当丞相时,想与徐达结交,徐达没有理会,胡惟庸于是贿赂徐达的看门人福寿,徐达只是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适合当丞相。

    徐达不与朝廷重臣私下结交,忠心不二,坚决支持朱元璋的决定,不对皇权造成威胁,也许是朱元璋能放心让他长期统兵的根本原因。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