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


    第(3/3)页

    杨纤纤叹了口气道“若是他们不敢去……”

    “那这样的人不要也罢!”陈天泽笑道:“为侯府录用几个寻章摘句的书生,有什么好处!”

    杨纤纤转念一想也是,跟着刘明遇的时间越来越长,她越是体会到刘明遇对于读书人的态度,在宽河书院第二年的开学典礼上,刘明遇对着全校师生曾发生过关于“读书人风骨”的演讲。

    刘明遇对于这种东西,是信手拈来,不过内容放在大明却是有些大逆不道,他开始讲的是明初大儒方孝孺:“方孝孺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太师,德高望重,博学多才,在成祖打进南京城,建文帝失踪,但是满朝文武皆视建文是大明正统,成祖想收买方孝孺,方孝孺在明太祖陵前将他一通臭骂,逼得成祖下令灭其十族,也留下了“天下读书人是杀不绝”的遗言。方孝孺的执拗在于对君臣大义的坚持,他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全了君臣之义,也坚持了“自古忠臣不事二主”的政治操守……”

    这种文章在后世没有八千,也有一万,反正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古代的读书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淡泊名利型,他们无心仕途,坚持在学校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他们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明晓事理,为人正直。

    哪怕是请客人吃饭,如果客人感兴趣,他们能将每一道菜每一壶酒的来历和做法都细细的跟客人分说,如数家珍,跟他们一起,你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话题。读书读到动情处,他们会泪流满面,甚至伏案痛哭。

    有人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民族,这话没错,但是放到一百年前,犹太人自己恐怕都不敢这样说,因为在古老的中国还有这样一群读书人。

    他们也许一生中没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做人绝对正派,国家危难关头,他们会挺身而出,不能力挽狂澜,便以身殉国,这种人,我们一直称之为“士”,他们对得起这一包含着无数荣誉的崇高称号。

    他们读书,不是为了明晓事理,而是直奔金榜题名而去的,十年寒窗苦读,图的就是光宗耀祖,尽享荣华富贵,如果不能如愿,他们的心理就会扭曲,轻则愤世疾俗,重则起兵造反甚至干脆投靠外敌。

    他们没有家国的概念,只知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美其名曰“良禽择木而栖”,宋朝敌军都兵临城下了仍在相互倾轧内斗不休的士大夫,南明灭亡后,在南京城外跪满一地的高官,都是这类读书人。

    他们心胸狭隘,顽固不化,死抱着圣贤之书不放,碰到新奇的事物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将其毁灭,实在无法毁灭的就极力抗拒,反正绝不接受!

    刘明遇在学院里开设体育课,其实一直被人诟病。

    不过刘明遇却不仅仅不改,反而变本加利。从原来的每个一个月训练,增加到了两个月训练时间,训练的科目和内容,与刘家军士兵差不多,只是难易方面有些增减。

    杨纤纤同意了陈天泽的意见,很快就落入执行。

    前来大宁碰运气的读书人起初只有几百人,最高时间多达三千余人。不过因为大宁举试前后推迟,有一些人又返回了关内,准备崇祯七年的科举考试。

    随着现在崇祯七年科举考试结束,又有不少落第的读书人再次来到大宁,终于经过三天的考试,三千三百余人中有五百二十七人被通告通过了初试。

    还有没有等他们来得及欢呼,


    第(3/3)页